以史为鉴。
首先得承认,在从去年1664点的底部开始,上证指数用9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翻番的走势,随后在11个交易日又完成了近20%的调整,这和两年前的那场波澜壮阔的牛市多少有些相似之处。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投资者们已经开始将2008年以来的行情和2007年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对比,以此来确定现在市场的位置究竟是不是泡沫,预判市场未来的走势,甚至用来确定自己持有的个股是高企还是低估。
本文试图从各个方面将这两个不同时期的牛市——如果此前的指数翻番的过程也算牛市的话——之间的异同之处,通过比较希冀能够为投资者在此后的行情中有所帮助。
都是流动性惹的祸
有一点是市场参与各方一直认可的,无论是2007年那场6000点的盛宴,还是今年以来股指翻番的行情,宽裕的流动性在其中均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所不同的是,2007年之初的货币政策较为温和,无论是最初存款活期化还是之后大量热钱涌入;国内实体经济在经历了2003年流动性丰裕至2005年流动性紧张的状态之后再次面临宽松。
相比之下,从去年11月份开始的上证指数翻番行情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作用也是流动性,所不同的是这次是国家为了刺激经济而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大幅攀升的新增贷款额与股指形成了正相关的关系。
这一趋势最终导致的结果将是,此轮行情的走向和资金供给密切相关,于是当新增贷款从6月份1.5万亿滑落至7月份的3559亿元的时候,上证指数开始上演了11个交易日急挫20%的暴跌走势。
不过从8月11日央行公布的7月份金融数据来看,新增贷款催生流动性的现状开始发生改变,活期存款及储蓄分流与外汇占款将起着重要的替代作用。
如果将目前的存款活期化和此前进行比较,如今的水平仅仅和2006年第四季度相当,在新增贷款遭遇骤减的背景之下,资金供给的主动权将重新回到投资者手中。
国泰君安在8月17日发布的一份标题为《回望2007》的研究报告中认为,“与2007年的高峰期相比,目前活期化还存在巨大空间,即使在到达高位后仍可持续至大盘转向。”
另一方面,按照外汇储备扣减贸易顺差和实际利用FDI后得到的热钱规模显示,自今年3月份热钱从净流出转为净流入之后,外汇占款投放明显增加,这也是促使中国成为最早触底反弹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按照目前众多卖方机构的观点,中国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较多的投资机会将吸引国外资金的持续流入,下半年热钱流入和外汇占款投放有望保持目前的趋势。
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林松立将目前流动性从之前过剩回归至合理偏宽松水平称之为流动性的第一个拐点,那么对于市场来说,寻找第二个拐点——流动性从合理水平到短缺——将变得尤为重要。
林松立的观点则是,“年内至明年一季度流动性不会遭遇第二个拐点”,但是虽然“人民币贬值趋势形成所带来的流动性收缩的局面一两年内很难会发生,但由于通胀预期的高涨以及信贷增速在2010年上半年的大幅度回落,都有可能在明年二季度从合理水平逆演变成流动性短缺。”
下跌中继还是反转?
应该说,在央行通过控制新增贷款导致的流动性趋紧的背景之下,不少卖方机构开始将眼光从流动性转向基本面。
东方证券在2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从中期看,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主导市场运行的力量将从流动性驱动转向基本面。”
不得不承认,2007年和2009年两轮股市启动时的宏观背景迥然相异,宏观经济景气度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具体来说,发电量一个处在高处,一个是低谷;CPI和PPI在2007年那年月同比在10%附近,而在2009年初处在由正转负的过程中。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2005年下半年和2006年轰轰烈烈的股改之后,在控股股东和流动股东利益一致的推动之下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业绩出现了集中释放,这是2007年牛市最为重要的要素。
一份来自国泰君安研究所的统计中显示,从2003年至2006年间,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在0-100%之间;不过进入2007年之后,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出现爆发性的增长,并且在2007年年中甚至达到了250%的同比增幅。
而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出现了负增长,2009年4月公布的上市公司第一季度报告显示这一趋势变得更为严重。
所幸的是,来自天相投顾的最新统计显示,在截至8月20日两市已经公布半年报的876家上市公司业绩来看,虽然上半年合计1140.3亿元的净利润同比下降18.78%,但是剔除不可比公司,二季度环比却出现51.91%的增长。
于是,在经济复苏的预期之下,上市公司在接下来的下半年的业绩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市场走势。来自东方证券的测算认为,“尽管1-5月份全部工业企业利润下降了23%,但其回升的速度比较快,我们预期全年(含12月份)的有望增长19%左右”。
虽然这一测算远远不如乐观的兴业证券预计的2009年上市公司业绩同比28.11%的增长幅度,但这已经足以支撑当前市场之下A股25倍的平均市盈率。
在上证指数创下3478点反弹新高的8月4日前后,沪深两市的平均市盈率在36倍左右,市净率在3.5倍左右,依然低于2007年“5·30”时50倍平均市盈率和4.5倍平均市净率。
如果单从宏观经济政策层面做对比,2009年和2007年似乎并不具有可比性,合资券商高华证券的分析师更愿意将目前中国政策转向和2003年-2004年的政策来进行对比。
该券商在8月19日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经济简评中指出,“中国上次始于2003年的调控周期为分析中国当前的潜在政策调整提供了借鉴。”
在2003年5月,央行首先选择了引入票据替代国债成为对冲流动性的工具;当年9月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0个基点,并辅以窗口知道等一系列措施抑制贷款增长;2004年4月存款准备金率被再次上调50个基点,政府在此后还出台了一系列抑制信贷、投资和物价的行政措施;直到2004年10月29日,央行才动用了利率工具,将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同时上调27个基点。这距离政府开始实施调控政策整整过去了18个月。
据此,高华的分析师认为,“政策措施的出台可能分三步走,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和强度将逐步增强。”
“我们预计今年第四季度政策的方向会得到调整,伴随以50个基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在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的信号进一步显现之后,政府将在2010年出台力度更大的调控措施,包括三次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