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1, 2009
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An act initiated and signed by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in February, 2009. The act was set into motion as a response to the weak economic state facing the country. The 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was created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through individual and corporate tax cuts, leniency in unemployment benefits, increased domestic spending, and increased social welfare funding.
Investopedia explains 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The plan will amount to around $787 billion in government spending. The following is a breakdown of the spending in billions:
-Tax Cuts - $288
-Healthcare - $147.7
-Education - $90.9
-Environment - $7.2
-Social Welfare - $82.5
-Infrastructure - $80.9
-Energy - $61.3
-Housing - $12.7
-Research - $8.9
-Other investments - $18.1
Sunday, May 10, 2009
统计数据如何描绘经济前景?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数字。众所周知,GDP增速、CPI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被认为是衡量经济运行状态最重要的四个指标。一季度GDP为65745亿元,同比增长6.1%,不过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CPI和PPI双双告负,但CPI的下降幅度要小于预期。一季度CPI下降0.6%,PPI下降4.6%,3月份的CPI和PPI较前二个月的降幅是收敛的,这显示通缩并未像市场夸张得那样“正在加剧”;固定资产投资异常强劲,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非常稳定,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最令人吃惊的是,在全球经济危机蔓延、就业形势严峻、企业降薪成为普遍现象的形势下,城镇居民收入竟然会有近12%的增长,这一数值大约跟经济强盛的2007年相当。
不管怎这样,统计局公布的四大指标同央行此前公布的货币量和信贷额大致“拼成”了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全景。
首先,我们认为,中国不存在严重的通缩趋势,相反中国很可能会率先步入比较严重的“通胀”。原因很简单,无论是整体货币量的供应还是信贷管道的通畅上,中国跟遭受金融危机的美国都不相同。中国不存在“去杠杆化”的流动性黑洞弥补问题,中国银行系统流动性即使在危机最盛的时候也是比较充裕的。一季度信贷狂潮的贷款主体明显“政府化”倾向——政府投资类固定资产贷款在各家行的贷款占比非常高,这意味着中国重新启动“政府信用”来推动货币投放。中国最有能量的银行和企业都是国企,他们不存在野村证券辜朝明所说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模式——即在危机时候以“负债最小取代盈利最大”,他们愿意在政府的指令下积极放贷和申请贷款。
其次,CPI和PPI向下的走势正在明显减弱,这大大出乎市场此前的预期。如果我们考虑到中国出台以4万亿财政刺激为主体的拯救方案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消化原料、动力和工业品库存”,而一般来说,财政刺激将在6个月之后发挥作用,这意味着下半年中国的PPI会摆脱“存货跌价效应”并或将重拾升势。同时,尽管农业耕种面积稳中有升,但因为天气原因产生的产量不确定,以及粮油价格此前过度波动形成“蛛网效应”导致的种粮意愿不确定性,我们认为今年的农业产出将低于去年,农产品价格将会上升,这也会抬高CPI走势。(见前文《恶性通胀并不遥远》)
因为金融危机这一不可抗因素,中国的外贸形势前所未有地恶化。统计局李晓超司长承认,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负。我们认为,外贸局面不会有太大改观,世界贸易量的大幅度下降局面还将继续,外部世界将降低其进口,并希望中国能够继续刺激经济来加强对其进口。也就是说,我们要丢弃外贸这驾马车驱动经济的“幻想”,也不要对美国复苏拉动中国出口抱过大的希望,因为世界已经陷入“囚徒困境”。相反,我们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外汇资产的安全性上。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美国财政部一反常态,高调宣称人民币并未被操纵,以此“示好”中国,意在安抚中国,使之不要在美元资产的继续购买上“生变”。
尽管一季度的信贷额已经达到4.58万亿,逼近5万亿大关,让人产生监管层是否要施加调控之感。不过在“GDP保八”的背景下,我们认为监管部门应当不会立即调控,但也许会采取一些“微调”做法。例如央行也在试探性地加大货币回笼。值得注意的是,在银监会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监管层表示要警惕信贷风险,对贷款余额、贷款增量、贷款增速、贷款投向进行检查,防止金融机构非理性的“信贷冲动”。
这中间有两项内容颇有深意:一是要求信贷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执行规划,是否向“两高一资”行业发放了贷款,二是要求检查票据融资的真实贸易背景。前者的“政策微调空间”在于,只要发改委出面以产业规划政策为名,对一些产能进行限制和压缩,那么银监会将配合其实施“信贷监管”,变相达到压缩未来信贷增长情况的目的。后者的“政策空间”在于,银监会可以通过检查票据开出者(一般是大企业才有资格开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账户来达到压缩信贷投放的目的。因为很多企业的票据保证金账户只有20%,但却能拿到100%的票据资金,而且还会滚动开票相当于“信用杠杆”。况且,这些套现出来的票据资金流向令人存疑。我们认为,票据转贴层层套利不是主流,因为利差实在太过微薄。相反,这些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倒是非常有可能(见前文《信贷狂潮的隐忧》)。